第127章 郑国遇冷
作者:慕铎闻心   重耳,我来助你成霸业最新章节     
    有了宋襄公慷慨解囊的那八十匹马,重耳和他的追随者们的旅途变得轻松了许多。他们不再像之前那样艰难前行,可以更快速地前进。不久之后,他们抵达了郑国的都城新郑城郊外。
    事实上,郑国也是一个姬姓诸侯国,与晋国有着相同的姓氏,因此两国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亲缘关系。
    郑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宣王二十二年(公元前 806 年)。那时,周宣王将自己的弟弟姬友封为郑国,并赐予他郑地作为封地。这个地方位于现今陕西省华县以东,被称为郑地。于是,姬友开始建立郑国,成为该国的第一代君主。
    周幽王时期,郑国国君郑桓公担任周王室的司徒,他见幽王无道,便问计于太史伯。太史伯认为幽王的统治难以持久,而洛水以东、黄河以南的虢(今河南郑州汜水镇)和郐(今河南新密)两国之地,土地富饶,交通便利,适合建立新的国家。于是郑桓公便将郑国的财产和民众迁往那里,这就是郑国东迁的开始。
    郑桓公在虢、郐之间建立了新的郑国都城,史称“新郑”。他在位期间,郑国逐渐发展壮大。郑桓公死后,他的儿子郑武公继续扩张领土,先后灭掉了虢、郐等周边小国,使郑国成为当时的强国之一。
    现在郑国的当政者是郑文公,他是郑国的第八代君主,也是第十任国君。郑文公从公元前 672 年开始执政,一直到公元前 628 年,在位时间长达 45 年。
    在他的统治时期,郑文公任用了三位贤能之士来处理政务,并尊奉齐桓公为霸主。然而,郑国在晋、楚两大强国之间左右摇摆,没有坚定的立场。此外,郑文公还处死了自己的多个儿子,并且接纳了流亡的周天子。尽管如此,他仍然算得上是郑国历史上比较有作为的一代君主。
    今年已经是郑文公执政的第 36 个年头了。就在去年夏天,宋襄公出兵攻打郑国,楚国则出兵援救郑国,结果宋军遭遇惨败,宋襄公本人的大腿后方也受到了箭伤,而那些追随宋襄公作战并担任护卫的卿大夫子弟们更是几乎全军覆没。这场战争就是着名的宋楚“泓水之战”。
    “如此看来,郑国与宋国之间怕是不太对付啊?公子,咱们刚从宋国出来,是不是应该小心着点儿?”狐偃不无忧虑地提醒道。
    重耳听了狐偃的话,不由得皱了皱眉,心中暗自思忖着:“舅父所言不虚啊,我们来到城外已经多时了,竟然没有看见一个人来迎接,这郑文公的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啊?”
    此时,重耳的目光望向远方,眉头紧蹙,似乎在思考着什么。而狐偃则站在一旁,脸上露出担忧的神色。
    与此同时,在郑国的庙堂之上,一场激烈的讨论正在展开。关于要不要迎接重耳进城、要以什么样的规格对待他,这个严肃的问题成为了众臣争论的焦点。
    有的大臣主张热情接待重耳,认为他可能会成为未来晋国的君主;而另一些大臣则持反对意见,认为郑国应该保持中立,避免卷入晋国内部的纷争之中。
    郑文公静静地聆听着大臣们的争论,脸上没有丝毫表情。他心里明白,无论做出怎样的决定,都将对郑国产生重大影响。此刻,他需要权衡利弊,做出最明智的选择。而重耳和狐偃则在城门外焦急地等待着,他们不知道自己将会面临怎样的命运……
    郑文公是两日前得知公子重耳将要到郑城来的,由于不知该如何处置,便召集群臣商议。
    此刻,听了众大臣的议论,郑庄公才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众爱卿所言各有道理,不过寡人也来谈谈自己的看法。那晋国公子重耳叛父君而逃亡国外,不忠不孝,到什么地方都不受人欢迎,屡遭饥饿。此不忠不孝的人,我们不必以礼相待!”
    正卿叔詹一听,心中一惊,急忙说道:“君上啊,可不能这么做呀!晋国公子重耳可是有‘三助’之人啊,这可是上天保佑的人呢,将来肯定会成为国君,我们可千万不能对他不敬啊!”
    郑文公听了这话,心里有些疑惑,问道:“什么?‘三助’?这是什么意思?我怎么不知道呢?”
    叔詹赶忙解释道:“君上您想想看,公子重耳的母亲可是狐氏女啊,狐和姬可是同族呢,这种同姓结婚的人,那必定是与众不同的,将来一定会成就一番大事业。这就是‘第一助’啊!
    再看看现在,重耳流亡在外已经快十八年了吧,国内却一直没有安定下来,也没有人能够管理好国家,这不就说明老天爷一直在等着这位贤明的人回国当君主吗?这就是‘第二助’啊!
    还有那些跟随公子重耳的人,像赵衰、狐偃、介子推这些人,哪一个不是当世的英雄豪杰啊?如果重耳得到他们的帮助,那必然会成就一番大事业。这就是‘第三助’啊!公子重耳有这样的‘三助’,将来肯定会成为一国之主。主公您应该以礼相待才对啊!”
    郑文公听到叔詹的话后,摇了摇头,表示自己并不赞同叔詹的意见。他认为重耳已经在外流亡了十八年之久,如今都快六十岁了,应该不会再有什么大的作为了。
    叔詹看到郑文公如此固执己见,心中感到十分担忧。于是,他再次向郑文公进言,表示如果郑文公不愿意以礼相待重耳,可以考虑直接将其杀死,以免日后给郑国带来麻烦。
    然而,郑文公听了叔詹的话之后,却哈哈大笑起来。他觉得叔詹的建议简直就是荒谬至极。他质问叔詹为何要一会儿让他礼遇重耳,一会儿又让他杀了重耳。对于郑文公来说,他实在想不通礼遇重耳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更不知道自己与重耳之间究竟有什么深仇大恨,非要杀掉他不可。
    其他大臣们也纷纷附和着郑文公的观点,表示与其让重耳进入郑国,不如让他离开。他们觉得只要看不到重耳,就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和困扰。因此,他们主张将重耳赶走,让他前往其他国家。
    最后,经过一番讨论,郑文公决定采纳大臣们的建议,并立即下达命令,让守城的士兵紧闭城门,禁止公子重耳进入郑城。
    重耳一行人正在城门口商议着下一步的行动,结果就听见魏犨喊了起来:“公子,快看!新郑的城门怎么关了?这大白天的!”众人一听,循声望去,果然看见城门在缓缓闭合,而那些还没来得及进城的人便吵嚷了起来。
    魏犨赶忙跑过去打问情况,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郑文公为了阻止公子重耳进城,竟然干脆将城门给关了!
    魏犨气愤地将打听到的情况告诉了众人,重耳听后嘴里恨恨地撂下了一句话:“哼,郑文公啊郑文公,我与你无冤无仇,今日你竟敢如此羞辱于我!此仇不报非君子!咱们走着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