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北出秦岭到潼关
作者:汉城老道   风雨如磐中条山最新章节     
    收到金振国等几个人到前方部队的作战申请书后,作为最高宪兵司令的祝绍周开始有点诧异。
    毕竟,在他的认知里,能够当上一个地方警察部队的头目,那简直不要太舒服,也太有面子啦!
    在自己家门口当官儿,这多好呀!对码头熟悉得很,周围的人也都是知根知底的。
    打着维护治安、安抚民众的旗号,可以随心所欲地干预地方事务,想怎么敲诈勒索就怎么敲诈勒索,想怎么欺压百姓就怎么欺压百姓。
    不仅如此,还能时不时地收到大把大把的银子和钞票,更有美女和鲜花相伴左右。
    最重要的是,这样一来,就不用冒着生命危险去前线冲锋陷阵了,这岂不是美滋滋?又有谁会不愿意做这样的事情呢?
    本来,他其实一直以来都是非常看重金振国的,但却不知为何,他们二人之间始终都隔阂着一层薄纱一般。
    这个小子似乎也总是刻意地与自己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感,总是显得有些皮里阳秋、不远不近的样子!
    既然如此不懂得知恩图报,那干脆就响应国家的号召好了,把你们这些人送上前线去!
    反正你那个副营长的官帽好歹也能值一百个大洋呢。蚊子再小它也是肉啊!
    想到这里,他毫不犹豫地就在金振国和其他几个愣头青的申请书上面龙飞凤舞地签下了大大的“同意”二字!
    临出发之前,金振国回了一趟他的老家---和平乡韦家山村。
    自从他被提拔成为少尉参谋之后,家里的门槛都快被踏破了。
    不仅保长金老六时常登门拜访,就连那些平日里不怎么来往的亲戚们也开始频繁走动起来。
    每个人都满脸笑容地夸赞着说:“你们金家可真是出了个大贵人啊!”
    一时间,原本冷清的家门变得热闹非凡,宾客盈门,简直和从前有着天壤之别。
    回想起自己曾经沉迷于鸦片,导致家业败落,不得不变卖家产甚至抵押房屋来维持生计的时候,又有谁会向自己伸出援手呢?
    哪怕只是一丁点的帮助也好啊!如今却因为身份地位的改变,周围的人态度发生了如此巨大的转变,这让他深刻地领悟到了《菜根谭》中的那句名言:“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于是有些平时根本就没有任何关系、甚至连见都没见过面的亲戚也经常找上门来,他们或是亲自拜访,或是托人捎书带信,想尽办法请求他帮忙处理各种各样琐碎复杂的家事。
    面对这些无穷无尽的麻烦事,金振国感到十分烦恼和疲惫不堪!
    在经历了无数次这样的事情之后,金振国深刻地认识到,古代实行的“异地为官”的官僚管理体制其实还是具有一定科学性的。
    这种制度可以有效地避免官员在本地任职时受到过多人情世故的干扰,从而保证他们能够更加公正、客观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而这也正是金振国不想继续留在汉中担任他那个所谓的宪兵营副营长职务的原因之一!他渴望能够远离这些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去一个新的地方开始全新的工作和生活。
    儿子金先明书读的很好,在学校里名列前茅。两个女儿开始学习手工针线活了 ,小脚媳妇金张氏把家里面打理的井井有条......
    这一切都让他可以放心的离开家乡,奔赴战场了!
    和他一起离开汉中,前往关中的还有他的老朋友, 一排排长陈茂德。
    他们一行人怀着崇敬的心情,踏上了王耀武将军 51 师曾经走过的行军之路。这条路崎岖不平,但却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
    一路上,他们穿越了褒斜栈道,仿佛能够听到古代军队行军时发出的阵阵脚步声。这里曾是兵家必争之地,见证了无数次的战争与硝烟。
    接着,他们来到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马道。当年,萧何正是在此处追逐韩信,才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话。如今,这里只剩下古老的石路和悠悠的风声,让人不禁感叹时光的流转。
    继续前行,他们来到了张良隐居之地——紫柏山。这里山清水秀,云雾缭绕,宛如仙境一般。站在山顶,俯瞰着周围的山峦,他们仿佛看到了当年的张良在这里静心修炼,思考天下大事的身影。
    最后,他们翻越了柴关岭的山脊,进入了秦岭北坡。
    柴关岭地势险峻,峰峦叠嶂,自古以来就有着“到了柴关岭,如同到北京”的美誉。站在山顶,他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雄伟与壮观,也对先辈们的英勇无畏深感敬佩。
    这一路走来,他们不仅领略了壮丽的自然风光,更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变迁。这段旅程将成为他们心中永远难以磨灭的记忆。
    公元 1940 年的春季,古老的关中大地已经承受了连续两年的战火摧残与整个冬季的严寒折磨,但它并未屈服,而是顽强地重新焕发生机。
    在那浓厚的雾气之中,柔弱但充满生命力的小麦苗,宛如新生婴儿般,逐渐伸展出它们稚嫩的头颅。
    大地也因此开始透露出丝丝绿意。这片土地,虽然历经沧桑,但依然孕育着生命的希望。
    自从1939年中条山保卫战获得胜利以来,日本人的触手暂时缩了回去,相对于其他的战区,在1940年,陕西、河南获得了暂时的平静。
    而其他地方的战场形势是:1940年4月9日,德国出兵占领丹麦,突然袭击挪威,击退英法远征军后,迅速占领挪威全境。此后,德军入侵西欧,荷兰、比利时、法国先后投降,英军退出欧洲大陆。
    德军在欧洲战场取得的优势,刺激了日本迅速征服中国,以便出兵亚洲、太平洋地区的欲望。
    5月10日,日本陆军省制定《以昭和15、16年为目标的处理中国问题策略》,企图在1940年底以前,全力迅速迫使国民党蒋介石政权屈服。于是,日军对国民政府展开政治诱降,并加强对中国的封锁和军事压力。
    5月,日军发动枣宜作战,随后又在广东发动良口作战,对中国政府施加军事压力,企图动摇国民政府的抗战意志。
    5月18日,日军升级对国民政府大后方的战略轰炸。为封锁中国,日军趁英法在欧洲战场遭遇失败的时机,迫使英法封锁中缅、中越国际交通线。
    6月20日,法国同意全面封锁中越边境,准许日本军事人员入越监视对华禁运情况。
    7月12日,英国通知日本同意关闭滇缅公路。随后,香港也开始禁运。日军对中国的经济封锁、军事进攻和政治诱降使国民党内一些人产生动摇,妥协投降危机空前严重。
    7月22日,八路军为了彻底打破日本鬼子对敌后根据地的“囚笼政策”,粉碎敌人的绞杀阴谋,总部向晋察冀军区、第129师、第120师下达《战役预备命令》。
    《战役预备命令》分析了全国抗战形势和华北的战局,指出此次战役的重大政治意义,进而根据华北各根据地的态势,要求八路军各参战部队趁日军对晋察冀、晋西北及晋东南“扫荡”较为缓和,正太沿线较为空虚的机会,大举破击正太路。
    同时要求晋察冀军区派出10个团,第129师派出8个团,第120师派出4至6个团,总部炮兵团大部、工兵一部,总共不少于22个团的兵力直接参加正太线作战。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百团大战”。从1940年8月20日的破击战开始,至1941年1月24日反“扫荡”结束,共历时5个多月。期间,八路军总部于1940年12月10日公布,在8月20日至12月5日的3个半月中,八路军共进行大小战斗1824次,毙伤日军人。
    由于潼关和中条山的战事已经逐渐缓解下来,金振国等来自汉中地区前去参战的军官和士兵们也就不再急于赶路了。
    他们乘坐着胶轮马车,一路缓缓前行,离开了西安,朝着潼关进发。
    对于这群从未离开过汉中小盆地的山里娃而言,这是他们生平第一次目睹如此平坦、广袤无垠的平原景观。
    当他们站在骊山山顶俯瞰整个关中平原时,那片辽阔的田野在蓝天的映衬下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展现在眼前。
    蔚蓝的天空如同一个巨大的玻璃罩子般笼罩着这片弧形延展的广袤大地,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大自然的神奇与壮观。
    此时此刻,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地球竟然是一个圆形的球体,而天空则像是被扣住的一个巨大锅盖!
    面对如此壮丽的山河美景,金振国等人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情感:这样美丽的祖国河山怎能轻易拱手让给日本侵略者呢?他们暗下决心要用自己的生命扞卫这片土地的尊严与安宁。
    还有那西岳华山,以其雄伟、奇特、秀丽和险峻而闻名于世。
    华山的山峰峻峭挺拔,如同一座座巨大的天然雕塑,令人叹为观止。山间云雾缭绕,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登上山巅,俯瞰群峰,令人感到心旷神怡,豪气顿生。
    华山的栈道高悬于绝壁之上,惊险刺激,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类的勇气与智慧。
    一辆破旧而摇晃的马车,缓缓地行驶在连接着十三朝古都与潼关的古老官道之上......
    车轮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金振国坐在马车上,思绪渐渐飘远,眼前似乎浮现出一幅幅历史的画卷。
    他仿佛看到了汉武帝率领庞大的车队,封禅泰山的壮观场景;
    看到了隋炀帝意气风发地前往东都洛阳,展现盛世的辉煌景象;
    看到了李隆基和杨玉环乘坐华丽的香车,前往骊山享受温泉的浪漫情景;
    也看到了安禄山和黄巢燃起的滚滚狼烟,战乱中的烽火连天;
    还看到了多尔衮率领八旗子弟纵横驰骋的身影,以及日本鬼子的轰炸机在天空肆虐。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这些曾经的辉煌与苦难,如今已成为遥远的记忆。金振国不禁陷入沉思,我们伟大的华夏民族,在时间的长河中经历了无数的风雨洗礼,未来又将走向何方呢?
    他想起了祖先们的智慧和勇气,想起了那些为国家和民族奋斗不息的人们。他们用汗水和鲜血谱写了壮丽的篇章,铸就了华夏民族的坚韧精神。然而,面对当今世界的变化和挑战,我们又该如何前行呢?
    金振国望向远方,心中涌起一股豪情壮志。
    他知道,无论前方道路如何崎岖,我们都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马车继续前行,带着金振国对未来的期许和憧憬。他相信,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共同奋斗,就一定能够创造出属于华夏民族的美好明天。
    经过漫长而艰苦的旅程,他们终于来到了雄伟高大的潼关天堑!
    这座古老而壮观的关隘如同巨人一般矗立在黄河岸边 ,给人一种无法逾越的威严感。
    关城上方的城墙坚如磐石,历经岁月的沧桑仍然屹立不倒。
    望着远方蜿蜒曲折的道路和苍茫的山水,金振国心中涌起一股豪迈之情。
    潼关天堑见证了无数历史的变迁和英雄的传奇故事。自古以来,打破潼关,则西安不保!关中告急!十三王朝的覆灭,无不是命悬潼关!
    崤函古道西端起点——潼关。
    潼关是一座千年古城,也是崤函古道西端的起点。历史上的潼关,扼西北咽喉,掌京帝门户,是关中的东大门,是汉代以来东入中原,西出关中、西域的必经之地。探访历史上的崤函古道,潼关是一个不能忽略的地点。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元代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描绘了潼关的险峻。
    潼关因“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而得名,南依秦岭,北濒黄河,与山海关并称“天下第一关”。《山海关志》中记载:“畿内之险,惟潼关与山海关为首称。”
    潼关始建年代已不可考。东汉献帝建安十六年(211)曹操西征马超于此,潼关始见于史册。
    其后,潼关城址几经变迁。据学者分析,其原因皆与控制通往关中腹地的东西大道有关。现存的关城建于明朝初年,依山而建,南高北低,周长约8公里。西门紧靠黄河,北墙立于黄河岸边,东门接近原望沟口,南墙蜿蜒于南塬半腰,潼水穿城而过流入黄河。
    从地图上看,潼关的城市布局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
    潼关之南,有秦岭雄峙,分布着深达数十米乃至上百米、宽数十米的禁沟,同时为增强禁沟的防御功能,设十二连城关,以防秦岭诸谷之险,旧时各关均驻重兵把守。
    渭河自西而来,汇入黄河东下,是天然屏障;西侧有太华山,重峦叠嶂,高耸入云;城东的金陡关,依托绝壁筑关,用以抵御东来的侵扰。此种形势,确是“三秦锁钥,四镇咽喉”之地。险要的地形、重要的战略地位使古潼关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走进潼关内部,只见街道宽阔整洁,房屋错落有致。人们忙碌地穿梭其中,或是经商买卖,或是操持家务,一片繁荣热闹的景象展现在眼前。
    这里汇聚了来自四面八方的行商旅客,各种口音和文化在此交融碰撞,形成了独特的魅力。
    然而,当金振国踏入潼关古城的时候,他的眼睛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
    古城内,酒肆林立,妓院、烟馆比比皆是,仿佛这里已经变成了一个繁华的娱乐场所。更让他痛心的是,那些下级军官和士兵们对这些地方显得轻车熟路,毫不避讳地频繁出入。
    金振国的心情瞬间被担忧和痛苦淹没。
    他看着一些士兵与街边的妓女拉拉扯扯、勾肩搭背,行为举止极其不检点;
    有些醉酒的士兵则借着酒劲发疯,打架骂街,完全失去了军人应有的纪律性;
    还有些人醉得不省人事,直接躺在街边狂吐乱拉,甚至摇摇晃晃地走进大烟馆,沉迷于鸦片的毒害之中……
    金振国不禁心生疑问:这样的部队,这样的军纪,怎么可能打胜仗呢?
    他们已经完全丧失了斗志和士气,沉溺于享乐和放纵之中。这样下去,不仅无法保卫国家和人民,反而会成为社会的隐患。
    金振国感到一阵深深的忧虑涌上心头,他意识到,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必须采取严厉的措施来整顿军纪,重振军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