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九章 第一家族霍氏
这事并不难,无非是钱嘛,还有权嘛。
这些霍府不难办到。
谁让咱是大汉第一权臣之家呢。
况且这些人对辛东家,一直心怀感激,是辛府的老爷和少爷们,给了他们机会跟着店铺成长,教会了他们很多东西。
虽然一开始辛东家一家子看上去也不太会做生意。
但东家识字,能看书,进步很快,连带着他们这些掌柜和伙计也进步快,进步大。
不出一年,他们的店铺在当地就是响当当的生意了,而且开了几家分店。
东家野心不大,拒绝了掌柜去外地开分店的建议,只在河间守着这些铺子过活。
东家很慷慨,每年赚的钱,分给雇的这些人的工钱就占了大头,好像他们不指望这些钱过日子似的。
但是分明他们生活简朴,自己种粮食种菜吃,住的院子也不大,家里的仆妇也不多。
当然,他们仆妇虽然不多,但看那样子,护卫强悍,奴仆有礼,都像高门大户出来的人。
反正辛东家很让人疑惑。
疑惑在把他们都接到了长安后,终于解开了。
原来东家不姓辛,姓霍。
一切都解释的通了。
来到长安更好了,比河间还要好。
这买卖做的,够大,够牛,无人敢管,无人能比。
在河间还要夹着尾巴,顾及这个那个,在长安,就是皇子公主都不敢管咱家的。
当然皇子和公主也不会主动来为难霍家人。
霍家人在长安横着走都行。
当然,不能横着走,霍大夫跟大家有约定,谁要是敢坏了规矩,给霍将军摸黑,那就是找死,不要以为不打仗了就不会死人了。
谁敢啊,嫌命长了不是。
要守法,要有礼,要有权臣家奴的样子。
不能欺行霸市,虽然不霸市,也是造纸和酿酒这一行的霸主。
更不能欺负别的商家,虽然别的商家见了都绕着走。
总之,霍氏为当世第一商贾之家。
呃,还是第一权臣之家。
霍去病气在自己这么信任这些人,从来不干预他们做事。
霍光等人在朝中都有职务,都忙得很,也都不管这些琐碎事。
这些下人就拿这些回报自己的信任吗?
霍去病黑着脸,叫人把小乞儿还有跟他一起的一众乞儿都带回了霍府。
然后叫人把几个大掌柜都请过来回话。
将军第一次要管自己的生意了,吓得掌柜们不知所措。
好在霍光回府了,他很快把事情的始末捋清楚了。
并非是下面的人对遗孀遗孤抚恤不够,更没有人中饱私囊。
是那个小乞儿自己的问题,当然,这里面也有一些霍府人思虑不周全,导致事情存在一些漏洞。
小乞儿年龄不够做工,霍氏要求只招收十二岁以上的孩子。小乞儿才十岁,还有两年才能进场做工。
小乞儿的阿母,得到了朝廷发的抚恤金,在朝廷派来人的过问下,拿回了自家应得的房子和田地,她自己也去了霍氏工坊里做工,按说生活已经足够富足了。
但是人啊,过惯了苦日子,哪有满足的。
他们不敢过得太好,他们要积蓄,生怕有一天进项突然又少了,生活再回到原来的样子,自然要未雨绸缪,趁着还能挣钱就要多储存。
小乞儿的阿母这么做没问题,大多数中国人都是如此。
小乞儿不懂,他看日子还不好,虽然吃得饱了,但还是粗糙,虽然穿得暖了,但还是补丁摞补丁,就认为依旧家贫。
懂事的孩子要替阿母分担养家重任,就重操旧业,趁着阿母去上工的时候,换了旧衣服,继续偷偷的上街乞讨。
然后时间长了,就被霍姝发现了。
事情真相大白了,如此简单,又如此的让人深思。
皇帝老了,心软了,看到的是孩子孝心可嘉,大力奖赏了他。
霍姝年轻,养尊处优,看到的是这个孩子可怜,因此赠送给了他许多财物。
而霍去病看到的却是,十二岁以下的孩子,是自己疏漏了,没想到他们的归属问题。
然后他又听几位掌柜和工场里的工头抱怨,店里的伙计和工场里做工的人们,不识字,不识数,很麻烦,经常一件事教很多遍都不明白,也记不住。
让他们记下来吧,不会写不会念,只能给他们一遍遍的说,说得嘴皮子都冒烟了,他们还是一脸懵懂纯良的看着你,傻笑。
人很努力,很上进,做工不惜力,几乎是拼了命的干活。
但就是掌握个新东西费劲,更别说让他们自己动脑子改进了。
本来霍去病提出的酿酒和造纸的方法,都只是一个想法,在河间试做过,也都是在请来的工匠的努力之下,按照霍将军的思路来做的。
任何时代的工匠们都是值得尊敬的一群人。
他们熟能生巧,脑子又活,跟着师父学了技术后,结合自己平时做的活,发挥出了超人的智慧和主动性。
一步步,一代代相传,推动着各行各业的技术进步。
这样的工匠,说多也不多,说少也不少。
很多人是局限于不识字,如果他们能识字,那么就能在书上学得更多的前人知识,并结合实践,创造出更大的技术进步。
如果他们能写字,就能把所学所知所想所创,记录下来,为后人所用。
很遗憾,工匠大多不识字,不能读,也不能写。
而真正的读书人,是不屑于去做工匠的。
这一点真的很遗憾,工匠的地位之低下,读书人的地位之崇高,让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不能有效结合在一起的。
他们甚至互相都不能认识,更别说互相帮助,或者互相替代了。
霍去病思考出了这一层,立刻着手去做。
不论是做辛弃疾还是做霍去病,他都是个实战派,毫不拖泥带水,想到就去做,不怕思路不成熟,可以一边做一边改进。
实践出真知。
他找来许多无所事事的读书人,虽然他们清高,看不上教书这件事,但霍将军有命,谁敢不从?
是不是不想活了?还是全家不想活了?
霍将军虽然不喜欢乱杀人,但皇帝喜欢啊,皇帝可是还在呢,对霍将军的宠爱那是朝野有目共睹的。
然后霍将军命人编纂启蒙书籍,现在有了霍氏纸,抄一些启蒙书,不在话下。
说起来这霍氏纸,和当初也大大不同了。
提到这纸,不得不又要夸夸工匠们和具体做工的人们。
在巨大的奖励之下,他们真的发挥出了惊人的智慧和能力。
霍将军规定,对工艺和材质有改进的,只要提出来一个想法,赏。
如果能做出来,大赏。
能改进工作效率的,增加纸品和酒的使用感和口味的,能增加纸和酒的附加值的……
都重重有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