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迁藩好难啊
作者:巴山听雨客   崇祯:朕本天骄,中兴大明过分吗最新章节     
    陕西共有五支藩王。
    秦王朱存枢,封地西安,肃王朱识鋐,封地兰州,庆王朱倬鈜,封地银川。
    韩王朱朗锜封地平凉。
    陕西民不聊生,藩王们却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仇恨值拉得爆满。
    李自成起事后,将陕西的皇子皇孙全部斩尽杀绝,一个活口也不留。
    朱由检写了五封亲笔信,交给杨嗣昌,苦口婆心劝五王迁藩。
    杨嗣昌的父亲杨鹤也曾是朝廷高官,己经六十多了,历经宦海浮沉,深知其中凶险,对儿子疾言厉色说道:
    \"人家在陕西经营了十几代,多少人脉,多少产业?你一句话,就将人家连根拔起。掺合皇家家事,你是活腻了吗?\"
    杨嗣昌十分委屈:\"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眼看天下倾覆国将不国,儿子也不忍心袖手旁观。
    万历四十七年,户部就穷得叮当响,靠着东挪西借勉强度日。
    现在朝廷比从前更穷了。
    魏忠贤胡作非为,欠了沿边九镇九百万两军饷,欠了中央和地方三百七十五万官饷,京杭漕运全线淤塞,长城防线破败不堪,辽东前线日费万金,无力支付。
    国家己经命悬一线,再不断尾求生就来不及了。朝廷压根养不起藩王了。
    万历十五年,山西地方财政收入为一百五十二万石,而山西的王爷们每年消耗的俸禄为三百一十二万石。
    河南财政收入为八十四万,而需要供给王爷们的是一百九十二万石。
    隆庆二年,皇族共消耗五百一十七万,全国官员俸禄支出三百五十八万,军费支出八百三十三万。
    到了万历三十六年,皇族消耗一千五百二十六万,全国官员俸禄支出四百一十九万,军费支出九百三十三万。
    父亲知道当年的赈灾银是多少吗?隆庆二年是五万七千两!万历三十六年是十三万八千两!和皇族消耗的钱粮比,就是九牛一毛。
    是那两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吗?
    不是,隆庆二年,长江九江段决堤,淹没十三县,七十万人无家可归;万历三十六年,黄河开封段决堤,千年古城变成泽国。
    天启六年,皇族消耗一千三百万两,全国官员俸禄支出六百万两,军费支出一千六百万,而朝廷全年的财政收入不过一千七百万,亏空一千八百万两,加征辽饷六百万两,依然亏空一千二百万两!
    这是天崩地裂的预兆啊!陕西情势之危急,比辽东更甚十倍,如同干柴烈火一般。
    皇上虽年轻,却颇有励精图治之志。儿子虽是个庸才,也想上报国家,下安黎民,一展平生所学。\"
    杨鹤良久说道:\"你到了陕西,准备怎么做?\"
    杨嗣昌苦笑,\"三百年的积弊,儿子能有什么好办法,不过是尽人事,听天命,勉力为之。\"
    杨鹤忧心仲仲说道:
    \"榆林镇为天下雄镇,兵最精,将材最多,地最瘠,饷最乏,士常不宿饱。
    你一介书生,懂什么军旅之事?无资历,无威望,怎么做得好三边总督?榆林的将门,你知道底细吗?\"
    杨嗣昌:\"儿子略知一二。\"
    杨鹤:\"榆林将门,就是当年傅友德、冯胜、汤和部将的后代,在榆林己经经营整二百年了,树大根深,盘根错结。
    榆林处于久战之地,民风素来剽悍勇武,那些久镇榆林的将门是何等人物,不问可知。
    榆林四大将门,清一色土生土长榆林人,不要说在榆林,在整个陕西都是横着走。武之望当了七年三边总督,人送外号【蔑片总督】\"
    杨嗣昌:\"为什么叫【蔑片总督】?\"
    杨鹤:\"就是仼人揉搓编排,全无主见。你接任三边总督,也同样要看榆林将门脸色行事。
    先说尤家兄弟。
    老大尤世功,曾任榆林总兵,在沈阳之战中战死。老二尤世威,现任山海关总兵。老三尤世禄,现任宁夏总兵。
    再说赵氏叔侄。
    叔父赵梦麟,曾任固原总兵。侄子赵率教,曾任山海关总兵,现任天津总兵。
    最豪横的是张家祖孙三代。
    第一代张臣,历经嘉、隆、万三朝,曾出任蓟镇、宁夏、固原、甘肃四镇总兵官。
    第二代张承胤,曾任榆林总兵,万历四十六年,抚顺之战殉国。
    第三代张应昌现任大同总兵,张全昌现任宣府总兵,张德昌现任保定总兵
    最后是榆林镇现任总兵官侯世禄,参加过辽阳之战和宁锦之战,战功显赫。\"
    此去陕西,果真是任重道远,无比艰难。
    杨嗣昌听了老父长篇累牍的唠叨,不禁胆寒不已。
    杨嗣昌就要赴任了,朱由检在平台召见他。
    杨嗣昌开门见山问道:\"臣此去陕西,朝廷给臣多少钱粮?\"
    朱由检笑道:\"怎么全都是向朕要钱的。\"
    杨嗣昌:\"这就是君父的苦处。但臣做着三边总督,不得不替三边将士说话,三边的将士太苦了。
    朝廷欠了榆林镇四十七万白银,欠了固原镇三十九万两白银,欠了宁夏镇二十六万两白银,皇上准备什么时候还?\"
    朱由检脑袋嗡嗡响,抄家抄来了五百万两白银,那是拿来度日的钱。
    假如给杨嗣昌一百万,就只剩四百万了,就算再省吃俭用也养不活十万太监宫女十四万东厂、锦衣卫、亲军。
    但是转念一想,陕西三边共三十六万军队,军饷欠不得。
    朱由检满脸无奈,\"朕从内帑拨给你。\"
    杨嗣昌十分欣喜,\"谢皇上体恤。军饷是有了,赈灾的粮食朝廷能拨付多少?\"
    朱由检问:\"你准备怎么发放粮食?\"
    杨嗣昌道:\"臣仔细想过了,只办粥厂,不发粮食。大荒之年,粮食就是性命。层层发放粮食的话,不知道要过多少人的手,跑冒滴漏起来就没个谱了。\"
    朱由检十分赞许地说道:\"很好!你想得很周到。你先去上任,我筹集五十万石粮食以后,火速给你送到陕西去。\"
    杨嗣昌很不放心,\"粮食什么时候可以送到?\"
    \"很快!\"
    杨嗣昌一点马虎眼也不打。
    \"很快是多快?陕西四百五十万老百姓,三十六万边军,全都嗷嗷待哺。手里没粮,臣这个三边总督兼陕西巡抚实在寝食难安啊!\"